在青少年群体中,社交游戏的缺失会干扰学习和基本社交行为的习得,并可能影响社交大脑区域的调节。尽管社交游戏在青少年时期至关重要,但由于缺乏能够反映人类社会中社交游戏排斥的实验动物模型,我们对其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仍然有限。为了解析青少年时期社交游戏的机制,本文介绍的研究利用模仿人类社会的社交游戏排斥动物模型,探讨了情绪行为和大脑活动的差异。
背景
人类自出生起通过人际关系和互动获得重要的社交技能。根据发展理论,儿童在8到12岁之间获得学业和社交能力,并体验到自尊心的增强。然而,消极的社会关系可能对这一关键发展造成阻碍,导致社交技能的显著缺陷。在青春期,啮齿类动物会经历多种社交玩耍形式。研究显示,青少年时期社交玩耍的排斥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和焦虑加剧,同时威胁自尊、归属感和存在感等心理需求。本研究构建了一个青少年社交玩耍排斥的动物模型,并提出社交玩耍在这一重要阶段中所扮演的脑机制。
研究社交排斥模型
为在受控环境中研究这些影响,Byun和Noh设计了一项以青春期大鼠为对象的实验,利用动物运动轨迹跟踪系统尊龙凯时的EthoVisionXT,精准追踪大鼠行为,并将其与大脑活动变化相联系。研究的发现有助于解释社交排斥为何会令人感到如此痛苦。
研究对象为4至5周龄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此阶段与人类青春期早期相似,社交互动开始具备情感意义。实验分为两种条件:非排斥组(大鼠持续参与社交游戏)和排斥组(大鼠最初参与社交游戏,但随后被隔离在透明隔板后,观看但无法参与)。这种方法创建了一个用于观察社交排斥的生物学和行为效应的模型。
EthoVisionXT揭示社交排斥的影响
EthoVisionXT的自动视频追踪技术提供了详细的观察结果,揭示排斥如何影响行为和焦虑。在高架十字迷宫(EPM)测试中,研究者主要测量雄性大鼠的焦虑样行为,记录其在开放臂中花费的时间和首次进入开放臂的潜伏期。研究表明,排斥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行为,表明社交玩耍排斥情境与大鼠的焦虑行为相关。
对玩耍区域的观察
研究发现,在玩耍区域中,排斥的大鼠接近同伴的频率减少了50%,表现出社交退缩。然而,它们在透明屏障附近徘徊,虽然不参与玩耍,但能够观看其他老鼠的活动。活跃的社交游戏行为减少了40%,这反映了社交焦虑症患者所经历的复杂紧张关系—渴望联系却害怕被排斥。
与行为相关的神经变化
本研究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揭示了可测量的脑部变化,突显了社交排斥的三大影响:一是持续性焦虑,即使在隔离状态下被排斥的大鼠也表现出类似焦虑的行为;二是渴望联系却又退缩,显示出大鼠在观察同伴时的矛盾心理;三是与身体疼痛相关的神经系统重叠,表明社交排斥激活了与身体痛苦相似的神经通路。
总结
这一研究强调了一个重要事实:在青少年时期,社交排斥能够激活处理身体疼痛的大脑回路。通过尊龙凯时的EthoVisionXT精确行为追踪,研究人员能够将社交排斥与具体的神经系统变化及情绪行为相结合。这些发现为青春期神经可塑性及其对社交支持的重要性提供了新的见解。